立法院刪預算大戰:藍白聯手重創行政院
立法院新會期伊始,藍白陣營聯手對行政院發動預算刪減大戰,總計刪減高達939億7500萬元,創下歷史新高,引發各界關注。
立法院刪減預算項目一覽
台電預算
藍白聯手將經濟部挹注台電經費1000億2萬元全數減列,引發台電強烈反彈,強調近兩年已吸收電價成本逾2800億元,盼政府撥補預算穩定經營。
公視預算
國民黨團提案刪減公視預算23億905萬1000元,引發文化圈大反彈,經協商後改為刪減1%、2300萬元,凍結25%約5.7億元,引發質疑是否扼殺優質節目製作機會。
文宣費、國旅費遭刪減
文宣費統刪60%
藍白聯手通過通案刪減「媒體政策及業務宣導費」,質疑政府「大內宣」,認為政府編列過多預算進行政策宣導,有美化政績之嫌。
國外旅費統刪60%
部分立委認為疫情趨緩後,各部會的出國考察行程大幅增加,但部分行程的必要性與效益受到質疑,因此通過通案刪減「國外旅費及出國教育訓練費」。
大陸地區旅費統刪80%
刪減原因
部分立委質疑在兩岸官方交流停擺、陸委會將中港澳旅遊警示燈號調升為「橙色等級」的情況下,政府編列赴陸旅費的正當性。
受影響單位
數位發展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全數刪除;中央研究院與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警政署及所屬單位、移民署等單位統刪30%;其餘統刪80%。
文化幣預算遭刪減
刪減原因
部分立委認為文化幣的使用情況大多集中在書店和出版業,未能達到原先推廣多元藝文活動的目的,效益未能擴及到其他藝文產業。
受影響單位
文化產業司負責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預算刪減將影響其在文化幣計畫上的執行能力,例如行銷推廣、App的系統維護和優化等。
節能補助預算遭刪減
刪減原因
提案立委認為近年來綠能產業獲利豐碩,政府不宜再過度補貼,應將經費精簡,並認為這筆預算來自行政院國庫撥補的石油基金,應該更謹慎使用。
受影響單位
預算刪除後,民眾汰換老舊家電的意願可能降低,家電業者銷售量可能下滑,部分民眾可能因此延後汰換家電。
性平預算遭刪減
刪減原因
國民黨立委認為行政院性平處在處理性平事件上成效不彰,例如校園性侵案件頻傳,行政院卻總是事後才道歉,缺乏積極作為。
受影響單位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本身的運作,以及其所推動的各項性平政策和相關計畫,包括人事、業務推動、政策研究費用等,都可能受到影響。
總預算案的編列流程
1
行政院根據各部會提出的預算需求,彙整編列成總預算案。
2
行政院將總預算案送交立法院審議,立委可以對預算案進行質詢、審查、刪減或凍結。
3
立法院通過的預算案,經總統公布後,即成為法定預算,政府即可依法執行。
預算審議的重大意義
1
1. 影響施政計畫
國家沒有預算就無法執行施政計畫,預算案決定了政府資源如何分配在不同的施政項目上。
2
2. 影響社會資源分配
預算案直接影響了社會資源的分配,例如國防、教育、醫療等領域的資源投入比例。
3
3. 立法院與民眾的監督
立法院和民眾可以透過審議和監督總預算案的執行,來檢視政府是否有效運用資源。
預算刪減的爭議焦點
台電預算
在野黨立委質疑台電財務狀況嚴峻,卻未提出具體的改善計畫,因此提案凍結部分預算。台電則強調近兩年已吸收電價成本逾2800億元,盼政府撥補預算穩定經營。
公視預算
藍白陣營認為公視部分節目內容偏頗,未能保持中立客觀,並質疑公視營運效率不彰。公視則強調其節目製作的獨立性,並認為刪減預算將扼殺優質節目製作機會。
文宣費統刪
在野黨認為政府編列過多預算進行政策宣導,有美化政績、操作輿論的嫌疑。政府則認為政策宣導有助於提升民眾對政策的理解。
國外旅費統刪
部分立委認為各部會的出國考察行程大幅增加,但部分行程的必要性與效益受到質疑,認為有「考察兼觀光」的嫌疑。政府則認為出國考察有助於提升施政效率。
預算凍結的法律爭議
1
2
3
4
5
1
權力分立原則
2
比例原則
3
法治國原則
4
行政權核心領域
5
預算法
權力分立原則
立法院作為立法機關,享有預算審議權,但不得逾越其職權範圍,不應以預算凍結作為實質改變法定機關權限之手段,避免對行政權的過度干預。
比例原則
立法院行使預算審議權時,應遵循比例原則,不得逾越必要程度,避免過度干預行政權的正常運作,以維護憲政秩序的平衡。
法治國原則
預算凍結作為國會監督手段,應符合法律規範,不得違反預算法中「加強預算管理,提升施政效能」的立法目的。
行政權核心領域
立法院不得以預算凍結作為實質剝奪行政院人事決定權或限制其法定職權之手段,以確保行政機關的獨立運作。
預算法
立法院應依據預算法,進行預算審議,並遵守「總體經濟均衡原則」,避免預算凍結造成機關無法履行法定職責,影響行政效能。
少數政府的治理困境
政黨分立
執政黨在立法院未能掌握多數席次,形成「少數政府」,必須與其他政黨協商合作,才能推動政策。
預算審議成戰場
立法院多數透過預算審議權對行政部門施加制衡,展現了對現任政府施政方向的不認同,預算審議成為政治角力的戰場。
跨黨派合作機制
在朝野對立情勢下,傳統的跨黨派合作機制已難以發揮效用,加劇了預算審議的政治性。
預算凍結的歷史爭議
1
1994年
立法院針對「省市統籌分配稅款」提出凍結動議,引發行政立法兩權間重大權限爭議。釋字第391號解釋明確界定行政權「核心領域」的概念。
2
2000年
立法院在預算案中設定諸多限制性條款,要求各機關遴用人員應採公務人員考試及格者,引發行政院提起釋憲。釋字第520號解釋強調行政院的人事任命權屬於行政權核心領域。
3
2006年
釋字第613號解釋確認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憲法地位,強調在預算編列上,行政院具有主導權,立法院不能過度干預行政權核心領域。
釋字第391號解釋
釋字第391號解釋首次明確界定行政權「核心領域」之概念,將法定職權之執行認定為行政權不可侵犯的核心範疇,並確立即使是透過預算審議權,立法權亦不得實質改變或限制行政機關依法應執行之職務。
釋字第520號解釋
釋字第520號解釋強調行政院的人事任命權屬於行政權核心領域,立法院不得借預算審議權而實質剝奪行政院人事決定權,以維護行政機關的獨立運作。
釋字第613號解釋
釋字第613號解釋再次確認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憲法地位,強調在預算編列上,行政院具有主導權,立法院不能過度干預行政權核心領域。
預算凍結的爭議
經濟發展影響
預算凍結可能影響政府施政效能,造成經濟發展停滯,甚至引發社會不穩定。
社會福利影響
預算凍結可能導致社會福利政策的延宕或縮減,影響弱勢族群的生活,加劇社會不平等。
政治影響
預算凍結成為政治角力的工具,加劇朝野對立,可能導致政治僵局,影響政府的決策效率。
預算凍結的未來展望
預算凍結事件凸顯了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困境,未來需要透過新的憲法解釋或立法修正,以建立更明確的預算監督界限,以確保權力分立原則的落實。
預算審議的改革方向
1
2
3
1
建立常態化的預算協商機制
行政院與立法院應建立常態化的預算協商機制,透過對話和溝通,解決預算爭議,避免政治僵局。
2
明確規範預算凍結的要件與程序
透過修法明確規範預算凍結的要件和程序,避免立法院以預算凍結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3
加強預算效益評估
政府應加強預算效益評估,確保每一項預算支出都能有效提升施政效能,避免浪費公帑。
預算凍結的警鐘
預算凍結事件敲響了台灣民主政治的警鐘,提醒我們要重視權力分立與制衡的原則,避免預算審議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確保政府施政的有效性。
預算審議的未來方向
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透過理性討論、制度完善和法治精神,才能建立一個穩定、有效率的政治體制,讓政府真正為人民服務。
監督與制衡的平衡
立法院的監督權能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機制,但監督應建立在法治基礎上,並遵循比例原則,避免過度干預行政權的正常運作。
公共利益的優先
預算審議的最終目的應是維護公共利益,確保政府資源有效運用,促進社會進步,而不是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民主政治的道路
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道路充滿挑戰,但我們相信,透過各方共同努力,台灣一定能建立一個更加完善、民主、自由的社會。